新闻中心
News
北京,2025年3月——中国篮球协会近日正式向各CBA俱乐部发出通知,邀请其推荐优秀球员入选新一届中国男篮集训队,备战即将到来的2025年男篮亚洲杯,这一举措标志着中国篮球在人才选拔机制上的进一步优化,旨在通过俱乐部与国家队更紧密的协作,构建更具竞争力的阵容体系。
选拔机制革新:俱乐部深度参与国家队建设
根据中国篮协发布的文件,本次推荐范围覆盖所有CBA注册球员,重点考察球员在2024-2025赛季联赛中的综合表现,各俱乐部需从技术特点、体能数据、战术适配性及国际比赛经验等多维度提交推荐报告,并附教练组评估意见,篮协选拔工作组将结合推荐材料与实地考察,最终确定约30人的集训名单。
“俱乐部是培养球员的核心平台,教练团队对球员的特点和状态最为了解。”中国篮协相关负责人表示,“这种双向互动能帮助国家队更精准地掌握球员动态,避免因信息不对称造成的选才遗漏。”这一模式借鉴了欧洲篮球强国的青训与国家队衔接机制,同时结合中国篮球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,推荐标准中明确要求球员需满足“场均出场时间15分钟以上”“赛季投篮命中率高于联盟同位置平均值”等量化指标,确保选拔的客观性。
战术需求明确:空间型锋线与全能后卫成焦点
从篮协向俱乐部下发的技术指引来看,新一届国家队将重点补强两个位置:具备稳定外线投射能力的空间型锋线,以及能兼顾得分与组织职能的双能卫,这一导向与近年来国际篮球的发展趋势高度契合,2023年世界杯和2024年奥运会的实战证明,现代篮球对球员技术全面性的要求已达到新高度。
目前CBA联赛中,浙江广厦的锋线球员赵岩昊、广州龙狮的混血前锋祝铭震等因三分命中率持续保持在38%以上而受到关注;后卫线上,辽宁本钢的赵继伟与广东宏远的胡明轩虽经验丰富,但篮协明确要求俱乐部推荐更多25岁以下的年轻控卫,如青岛国信的段昂君、上海久事的李添荣等新生代球员,值得注意的是,篮协特别强调球员的“国际比赛适应能力”,包括对抗下的投篮稳定性、换防弹性及阅读比赛能力,这些在亚洲杯对阵澳大利亚、新西兰等身体强悍球队时尤为关键。
俱乐部响应积极:青训成果或迎检验窗口
多家CBA俱乐部负责人透露,已启动内部评估流程,深圳新世纪男篮青训总监表示:“我们推荐了22岁的中锋王浩然,他本赛季场均贡献12.5分7篮板,篮下终结效率较上赛季提升9%,这类年轻球员需要通过国际赛事积累经验。”新疆广汇则重点推荐了于德豪等防守尖兵,其场均2.3次抢断的数据符合篮协对“外线防守强度”的要求。
部分俱乐部还建议篮协建立长期跟踪机制,浙江稠州银行提出:“希望国家队教练组能定期与俱乐部沟通球员发展规划,避免大赛前紧急征调影响球员状态连续性。”这种反馈体现了职业俱乐部对国家队长远建设的支持,也反映出CBA联赛与国家队利益协同度的提升。
历史背景与战略转型
中国男篮在2023年世界杯未能直通巴黎奥运会后,进入新一轮重组周期,2024年,球队在亚洲杯预选赛中虽顺利晋级,但暴露了锋线攻击力不足、关键时刻得分效率低等问题,此次通过俱乐部推荐选拔球员,亦是姚明担任篮协主席以来推行的“大国家队”理念深化——即打破过往仅依赖少数核心球员的模式,构建具备15-20人轮换强度的储备阵容。
国际篮联(FIBA)2025年新规对归化球员使用限制的放宽,也使中国篮协需提前规划阵容搭配,目前效力于NBA发展联盟的赵维伦等海外球员虽未在推荐范围内,但篮协表示将单独评估其参赛可行性。

挑战与机遇并存
本届亚洲杯将于2025年8月在印尼雅加达举行,中国男篮若想重返亚洲之巅,需直面三大挑战:一是澳大利亚男篮的持续强势,其NBA球员回归可能带来碾压性优势;二是日本、菲律宾等队的快速崛起,尤其是日本队归化球员与本土球员的融合已形成体系;三是中国男篮新老交替的技术断层,易建联时代结束后尚未出现具备绝对统治力的内线核心。
机遇同样显著,CBA联赛近年来外援政策调整促使本土球员承担更多进攻责任,2024-2025赛季国内球员场均得分占比首次突破45%,浙江金牛的余嘉豪、北京北控的廖三宁等球员在关键场次的表现,证明他们已具备应对高强度比赛的潜力。
科学备战体系同步升级
为配合球员选拔,中国篮协同步启动了科技助训计划,据悉,新一期集训将引入人工智能战术分析系统,通过对亚洲对手超过200小时比赛视频的学习,生成个性化攻防预案,体能训练方面,与国家体育总局运动医学研究所合作开发的“运动员负荷管理系统”将实时监控候选球员的身体指标,避免集训期间出现伤病。
篮协已联系多支欧洲球队计划在亚洲杯前进行热身赛,潜在对手包括西班牙、立陶宛等传统强队的二线阵容,这种高质量对抗将帮助年轻球员快速适应国际节奏。
未来展望:从亚洲杯到世界杯的链条布局
2025年亚洲杯不仅关乎亚洲篮球霸主地位的争夺,更是2027年卡塔尔世界杯资格赛的重要积分来源,中国篮协此番改革选拔机制,着眼于更长远的世界杯备战周期,若此次俱乐部推荐制度成效显著,未来可能进一步推广至青年队层面,形成从CBA到国家队的无缝衔接通道。

篮球评论员苏群指出:“让俱乐部深度参与国家队建设,本质是承认职业联赛才是人才根基,这种‘自下而上’的推荐模式若能制度化,将有效解决长期以来国家队选材与联赛脱节的问题。”
随着推荐截止日期临近,各俱乐部的名单将陆续提交,五月初,中国篮协将公布集训队首期名单,届时球迷们或能看到一个融合经验与活力、兼具高度与速度的新一代男篮阵容,这片东方赛场上的每一次跃起与投射,都将承载着中国篮球重返亚洲巅峰的渴望。